让文物“活”起来 让文创产品“走出去”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2-06-10 11:55来源:广西日报

让文物“活”起来 让文创产品“走出去”_fororder_6124119_hhb_1654790400000_b

  在第17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现场,大家选购壮锦等广西文创产品。


让文物“活”起来 让文创产品“走出去”_fororder_6124178_hhb_1654790400000_b

  本次论坛展出的故宫文创产品。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海市合浦县汉代文化博物馆视察时,强调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

  如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中国与东盟应该怎样共同开展博物馆文物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共同繁荣?6月2日,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17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在北海市举办,来自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官员、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以“博物馆文物‘活化’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主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A 文物“活化”需善用数字技术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和博物馆建设。据统计,2021年中国备案博物馆总数达6183家,5605家博物馆实现免费开放,占比达90%以上。全年中国博物馆举办展览3.6万个,教育活动32.3万场,接待观众7.79亿人次,策划推出3000余个线上展览,1万余场线下交流活动,网络总浏览量超过41亿人次。

  “中国也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张旭在视频致辞中强调,全球疫情仍在蔓延,但中国与东盟文化领域的对话交流没有中断。中国愿与东盟国家在博物馆运行管理、博物馆文物展览、文物数字化、文物遗产保护、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推动文明交流与对话。

  泰国、印度尼西亚、柬埔寨、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的官员先后发表视频致辞。

  “要让文物真正‘活’起来需善用数字技术。”泰国副总理威萨努·科安说,泰国欢迎和支持中国推动博物馆文物“活化”与文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遥感技术改革创新,在博物馆文物“活化”与文创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开展泰中两国的全方位合作,让文化成为推动东盟—中国区域发展中更深沉、更持久、更包容的力量。

  “中国在可持续开发文化遗产潜力上拥有海量经验。”柬埔寨文化艺术部部长彭萨格娜表示,为推动文创产业发展,探寻更多的可能性,特别是通过数字科技提高民众对文化遗产的了解,东盟国家尤其是柬埔寨需要像中国这样的对话伙伴支持,加强在博物馆、文创产业等领域合作。


  B 文创赋予文物生命力

  近年来,文化创意赋予博物馆文物新的生命力,从央视春晚的“只此青绿”引发大众对《千里江山图》的关注,到河南卫视《唐宫夜宴》的火爆“出圈”;从故宫文创的强大市场效应,到数字文物藏品的快速兴起……创新与科技为博物馆文物保护利用提供了全新思路,也让“养在深闺”的文物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在本次文化论坛现场,故宫博物院的千里江山异形茶具、壶、艺术折扇等明星系列产品,陕西工艺葡萄香囊、三星堆盲盒以及广西的壮锦、北海的南珠和贝雕等文创产品依次展出,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火爆全国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是故宫博物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与人民网联合深入探索“跨界融合、创新传播”合作模式的重要成果。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王跃工指出:“博物馆在文物‘活化’工作中,要始终坚持守正创新,挖掘好自身的特色文化资源,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找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

  长信宫灯作为河北博物院的馆藏国宝之一,是该博物院文物“活化”利用的首选对象。该院院长罗向军介绍,北京冬奥会火炬接力火种灯的创意吸收了长信宫灯的文化元素。长信宫灯与现代理念相结合,实现了穿越和新生,人们也能更加沉浸式的体验到其中蕴含的文化。“对博物馆文物‘活化’的利用和创意,应该是不断深入和不断扩大大家所能接触的范围,让更多的人了解古人的智慧。”罗向军说。

  广西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吴伟峰戴着壮锦丝巾,上台与大家分享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方式和文化内涵表达。“卢浮宫卖得比较好的文创产品是挎包和马克杯,如果你用这个马克杯喝水,就可以与蒙娜丽莎相视一笑。转换是产品设计的另外一种方式,我们把铜鼓做成一个茶盘,它的功能就发生了转变,铜鼓不是用来敲而是可以用来喝茶。”他认为,博物馆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真实性、知识性、艺术性和科学性,与旅游的娱乐性、趣味性、参与性形成完美的结合。利用博物馆的文物资源优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博物馆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让博物馆事业朝着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已经成为博物馆人的共识。


  C 发挥文物资源积极作用

  广西文化多姿多彩,文物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全区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100多处,不可移动文物1.06万处。登记备案博物馆119家,国有可移动文物近100万件。文物博物馆从业人员约4000人,建立了自治区、市、县三级文物保护管理体系,文化保护与传承利用取得了较好成绩。

  广西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正在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推动文物“活化”和文创产业发展。广西将充分发挥文物资源在传承文明、服务社会、促进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坚持合理利用,让文物“活”起来。加强对各类文物的研究阐释工作,充分挖掘文物的历史故事、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加强科技创新,以数字技术推动博物馆文物的“活化”和永续利用,促进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物与旅游融合发展。

  作为本次论坛举办地的北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正大力推进文化北海建设,切实增强北海的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据北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伯贤介绍,在博物馆建设方面,全市有各类博物馆35家;文化产业方面,大力培育文化产业龙头示范企业,加快项目建设,2021年全市共有文旅项目94个,总投资约1539亿元,文化产业成为北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重要的增长引擎;文旅融合方面,全面提升文旅设施,建成海上丝路文化遗址公园、高德古镇等一批历史文化景区,2021年北海老城景区获批国家首批业界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北海市入选第二批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常务副院长叶兴艺认为,博物馆等都可以纳入大文创的视野下进行研究。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在文博领域进行了多渠道、多角度的交流合作,要进一步加强民间文化的交流,促进民心相通,并且以项目制的形式,逐一落实。广西在推动中国和东盟文化交流合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未来广西文创产品要实现更好地“走出去”,还需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人才培养。

【中国文旅网版权声明】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站所有,如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文旅网"或"www.cctn.cn"并附文章链接,须确保文章的完整性不得更改曲解原意;摘录和转载的第三方内容,本站无法保证其真实性,亦不代表本站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属原媒体及作者,如有版权异议请联系我们予以删除。

相关推荐
全国工商联旅游业商会文旅夜游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23中国文旅夜游大会”将于2023年6月18日在北京嘉里大酒店隆重举行。本次大会以“溯光笃行·创变新生”为主题,旨在落实《“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的要大力发展夜间经济,推进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的规划部署,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夜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战略,报告...
消费券分商旅文体消费券和汽车消费券两类,其中商旅文体消费券共64.5万张,总计4500万元。  6月14日,河北省承德市政府召开的“全承钜惠”惠民促消费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为进一步激发消费活力,营造消费氛围,促进消费回补,拉动消费增长,承德市将于6月18日至30日期间,在全市范围内投放价值5500万元惠民消费券。  据悉,消费券分商旅文体消费券和汽车消费券两类。其中,商旅文体消费券共64.5...
目前全球超过60个国家没有旅行限制或入境要求。进入2022年,随着各国在出境游政策上的不断努力与探索,全球旅游业局部升温的趋势越发明显。6月7日,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称,国际航空业正在快速复苏。2021年,国际旅行仅占2019年疫情前水平的25%,但今年一季度这一比例已恢复至48%。欧洲、北美和拉美的国际旅行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的60%。不过,目前亚洲地区仅恢复到2019年疫情前水平的...
如何让相对零散的酒店资产凝心聚力,地方旅投酒店给出的答案是品牌化建设。近日,四川旅投将省直部门和省属企业酒店资产正式移交给安逸酒店集团。成立于2021年岁末的安逸酒店集团,是四川旅投旗下的综合性酒店集团。无独有偶,浙旅投旗下的雷迪森酒店集团在经过一年多时间的酒店资产整合之后,实现了雷迪森品牌的全面焕新,培育了以“雷迪森”为母品牌的全域品牌矩阵。当地方旅投的酒店资产整合完成之后,品牌化就被提上...
快讯

快讯

副标题

05/28

2023

06/15

2022

06/15

2022

06/15

2022

06/15

2022

06/15

2022

06/15

2022

06/10

2022

06/10

2022

06/10

2022

06/10

2022

06/10

2022

06/10

2022

06/10

2022

06/10

2022

06/10

2022

06/10

2022

06/10

2022

06/10

2022

06/10

2022

文博

文博

副标题

户外

户外

副标题

人物

人物

副标题

乐园

乐园

副标题

活动

活动

副标题

业务邮箱:info@cctn.cn    京ICP备2021027040号-1

Copyright © 2023 China Cultural Tourism Network All Rights Reserved

微信公众号

微信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