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在这个国家扔垃圾   够你倾家荡产的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2-03-23 23:48来源:九行

新加坡到底有多爱干净? 《纽约时报》曾对这个国家的洁癖表示震撼,“太洁癖了,连吃个口香糖也要被监管”。

完美铺砌的道路一尘不染,随处都可席地而坐。连轮胎人都喜爱的海南鸡饭,也从流动摊贩里走进了卫生规范、有顶棚有统一餐盘的熟食中心。水泥丛林和花园绿地交错,森林水库和野生动物保护区打理得整整齐齐,“花园城市”名不虚传。

△交错而整齐的花园城市/unsplash

△交错而整齐的花园城市/unsplash

据TimeOut网站今年发布的全球城市报告,超过一半的受访者把新加坡选为最干净的城市。疫情下的新加坡更把干净放在第一位,最赚钱的金沙酒店赌场也宣布为了深度清洁,暂停开业。

对于整洁干净如此痴迷的新加坡,措施比日本更心狠。其实,全球最干净的新加坡,不是天生洁癖,更多是习惯了洁癖。

01

令人害怕的干净整洁

在别的地方都在宣传卫生整洁,街道干净,居民自觉处理垃圾的时候,新加坡在一旁笑而不语。可知道他们口中的干净整洁,那叫一个令人害怕。

首先一下飞机,扑面而来的是樟宜机场里浓烈的清新剂味道。疫情下,来回喷雾消毒的机器人成群结队。为了给游客最好的第一印象,樟宜机场内世界最高室内瀑布“雨旋涡”旁,还会配有自动擦干溅到地面的水渍的机器人。

△世界最高室内瀑布“雨旋涡”/unsplash

△世界最高室内瀑布“雨旋涡”/unsplash

别提街道上没有垃圾了,连尘土都不会有。作为一个热带海岛,海风和雷雨,已经是天然的清洁工。

那么随之而来的垃圾、落叶和积水,就要靠人为的努力了。对于这个常年天气炎热、下暴雨是家常便饭的城市,无积水、无蚊虫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

△新加坡暴雨前的坡云

△新加坡暴雨前的坡云

以前老艺术家到访东南亚海岛的回忆中,夜晚总伴有蚊虫叮咬的不好回忆。苍蝇、蚊子、蚂蚁、壁虎,还有蟑螂,这几位“兄弟”总有一两个喜欢与人做伴。

但是,新加坡人马上就凡尔赛发言,说几乎不知道防蚊技巧。因为他们平日里就没有见过几只活的,睡觉也不需要蚊帐和纱窗。定期的灭虫喷药那股气味及令人头骨都晃动的声响,才是新加坡人熟悉的。

△新加坡干净整洁的街道/unsplash

△新加坡干净整洁的街道/unsplash

苍蝇在这也没有立足之地。吃完的食物、未清理的垃圾、地上腐烂的落叶都会被及时清走,苍蝇闻讯而来也没有养分。瘆人的蟑螂、老鼠就算躺在老家熟食中心,也会被喷药灭杀掉。

排水基础建设 也修得非常实用,雨水到了地表,很快就变成了地下水。社区还会监督居民定期清理家门口的积水,蚊虫无处生长。

△落雨后的街很快会恢复如初/unsplash

△落雨后的街很快会恢复如初/unsplash

如果想自己创造垃圾、弄脏公共空间的话,那还是别想了,先看看口袋里面的钱包吧。随地吐痰罚1000新币、随地乱丢垃圾罚1000新币、地铁里饮食罚500新币、公厕不冲厕所罚500新币。

在电梯里小便的话,电梯门会自动报警。在这座城市,已找不到口香糖的踪迹了,如果硬把口香糖运进新加坡贩卖,先交10万或者直接进局子。

有过坐在广场发呆喂鸽子的幻想吗?忘掉吧,如果把吃不完的三明治,分享给鸽子朋友。那为了清理鸽子们饱餐一顿后的粪便,麻烦多掏出500新币的罚金。

△一尘不染的广场/unsplash

△一尘不染的广场/unsplash

要说现在的罚金太高昂,新加坡人会告诉你以前乱丢垃圾是要被拉去做社区服务的,还可能需要挂着一个“我是垃圾人”的牌子来面壁思过。

不只是地面清洁,新加坡人连空气中的污染也不放过。像是榴莲这样具有争议性的“空气污染”,是不能乘坐交通工具的。

△明亮无味的地铁/unsplash

△明亮无味的地铁/unsplash

吸烟区在哪里,几乎闻所未闻。任何有顶盖的通道、楼宇以及公共设施内部及周围,还有移动洗手间等都属于禁烟区。教育机构还亲切地警告学生,“连学校区域上方50米内的天空也不是吸烟区,飞上去也不能吸烟,给有烟瘾的同学提供尼古丁贴片”。

如此细致的考虑,难怪是世界上最干净的城市。

02

“干净“是被训练出来的

新加坡人这种吹毛求疵,执着于干净的个性,也算是被“逼”出来的。从落后的小海港,到养成良好习惯的国际大都市,新加坡政府多管齐下,亲力亲为,也整整用了50年。

在炎热潮湿的热带,讲卫生不只是关乎味道,还关乎健康。

△潮湿多水的新加坡/unsplash

△潮湿多水的新加坡/unsplash

如果曾经在烈日之下和一辆垃圾车并行,大致可以体会新加坡人清理垃圾的执行力是从哪里来的,是被臭出来的。浓烈难忍的垃圾箱味,在路人脸上暴打几个巴掌,令人皱脸。

放在高纬度的干燥地区,家庭垃圾可以放几天,甚至一周再清理也不会有味道。但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新加坡,市中心克拉码头对岸仍是残破不堪的木造房屋,新加坡河也只有垃圾没有鱼,臭气熏天。

因为人口密度大,卫生条件差,几天不倒垃圾就有可能引发疟疾、登革热等疾病的流行。

△新加坡河湖密集/unsplash

△新加坡河湖密集/unsplash

最初,新加坡政府为了在短期内提升民众的卫生意识,开始罚款,还简单粗暴地把每个职能部门都列入清洁环卫的任务清单,大力举办各种宣传活动。

据说,前总理李光耀当年事无巨细都会管,还有许多他亲自参与冲刷马路等活动的照片。所以,别的地区只有一个部门在搞清洁,而新加坡人表示他们搞不清楚有多少个部门要负责清洁这回事。反正谁都有可能被叫去扫大街、捡垃圾。

因为除了负责整体清洁的环境局,交通部需要确保公交车和火车的干净,教育部要监控教育机构内的清洁,旅游景点归旅游局,组屋由每个区域的议会来负责。还有近200万棵树木,数之不尽的花园,由公园董事会来修剪维护。

△数不尽的花园组成的城市/unsplash

△数不尽的花园组成的城市/unsplash

细心的新加坡人觉得一次性打扫完容易忽略细节。所以排水沟、路缘、绿化边缘、树木、路灯和街道设施都分给了不同的部门来维护。

假设一位新加坡人在路上发现了一只死猫,根据这个分类,他打电话给道路部门,通知对方来清理。这时候,道路部门就会仔细地问:“猫是躺在道路的哪个部分?”

如果是在路边的排水沟上方的人行道上,那保洁就归排水部门管。如果身子躺在草地上,只有尾巴露在人行道上,那就要负责维护草地、植物和树木区域的林业部门来处理。

△一条街道的卫生划分事无巨细/unsplash

△一条街道的卫生划分事无巨细/unsplash

真的难怪新加坡人一直调侃着维护城市整洁的巨额投入。2018年的数据显示,单是花在打扫公共空间上就有快9000万美金。还有300万花在了教育宣传,也就是传说中的大扫除。

官方的大扫除活动 “保持新加坡清洁”年年花样层出不穷 ,深入各种卫生死角。名字亲切大方,比如说 “保持水体清洁”“保持工厂清洁”,还有 “保持厕所清洁”,听起来令人直呼土味却有记忆点。

这项大型措施中还包括了其他食物安全、环保措施,比如推动改变公共卫生法、将街头小贩搬迁到熟食中心,建起新的住宅区把住在木屋里面的居民迁移进高楼里面。为了保证河流和水库的饮水干净,一天到晚都有巡逻的船只清理漂浮的异物。

△河流水库的干净至关重要/unsplash

△河流水库的干净至关重要/unsplash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样有组织有策划的定期大扫除,加上无处不在的罚款,短短半个世纪里,凡事怕落后的新加坡就实现了“干净的城市会经济繁荣”。改善环境初有成效,人均寿命增加了近15岁,外国投资也增长了近400倍,到访游客人数也随着经济发展而暴增。

03

整洁的背后,并非洁癖

虽说新加坡人在这样严苛的教育下,养成了凡事都注意卫生的习惯。但其实新加坡人对干净的追求,并非从内而外。用心留意的话,会发现新加坡人原来没有那么洁癖,他们连垃圾也不会分类。

如果不需要强行遵守保持清洁的规矩,他们就会透露出松懈下来的样子。如今维护新加坡卫生整洁的一等功臣,其实是背后默默清理打扫的环卫保洁人员

△高空清洁玻璃的保洁人员

△高空清洁玻璃的保洁人员

随着新加坡人的收入一路攀升,人们渐渐开始依赖于四面八方涌来的廉价劳动力,来替他们保持城市干净。所以环境局局长陆胜烈表示,“新加坡不是一座干净的城市,而是一座被打扫干净的城市”。

对比其他国际大都市,新加坡的保洁员人数看起来多得有点过剩。单是向国家环境局注册的就有5.6万名,还不包括数以千计的独立合约承包商的雇员。

一些繁华街区如乌节路,每小时保洁一遍,每个月清洗人行道一次。大学的走廊,每几个小时就有保洁员巡逻查看地面。

△人流量大的乌节路,保洁更加频繁细致/unsplash

△人流量大的乌节路,保洁更加频繁细致/unsplash

因为清洁工人数量太多,部分新加坡人开始感觉保持清洁不是自己的分内事情,应该给钱让别人做。现在,不少人在美食广场吃完饭把托盘留在桌子上,转身就走。新一代的学生们也学会了这个坏习惯,觉得在饭堂的剩饭会有人收拾。

在小区里面也一样,由于每天会有两次保洁门口走廊的服务,如果发现门外的草坪被弄脏,居民第一时间不是想到问问邻居怎么回事,而且直接投诉大楼保洁员。

△社区卫生基本依赖保洁/unsplash

△社区卫生基本依赖保洁/unsplash

东岸公园每天凌晨4点,开着电车的清洁人员默默捡走前一晚人们吃剩的食物、纸袋、酒瓶。公园方保洁员建立了应急群聊,只要收到垃圾投诉就要求随叫随到。还有其他旅游景点内,新增的智能垃圾桶,装满垃圾时就能自动发出警报。

单是一个公园,每天就产生高达1000袋垃圾和落叶,在永远不会满的垃圾箱后面是10个小时的辛劳工作

△干净的外表下,是辛劳工作

△干净的外表下,是辛劳工作

这只是有酬劳动的人们,大大小小的环保组织拉动义工和社区的俱乐部,休息天在住宅区翻找垃圾。200多名义工曾在北部的卡迪社区里翻找了半天,也就捡了几个烟头、一些桌子上乱丢的纸巾。

因为社区已经被清理得很干净了,没有一个义工能捡到满袋的垃圾。保洁员加上热心市民的努力,许多新加坡人放松了坚持多年的好习惯。

新加坡干净的体质,并不是出于自觉的洁癖,甚至高额罚款也阻止不了垃圾虫们乱抛垃圾。根据环境局的数字,一年累计有约3万张乱扔垃圾的罚单,每天都能抓到88个存有侥幸心理的“垃圾虫”。

△干净需从心开始/unsplash

△干净需从心开始/unsplash

于是,环保局又考虑着重新推出——“没有保洁员的一天”大扫除活动,希望居民重新拿起打扫工具,体会一下从前全靠自己动手的日子。

表面上,这座罚款城市,还算是美好的城市(Fine city)。但似乎在独特的经济条件和气氛里塑造出来的城市面具,还是挡不住隐藏的原始情绪。看来想要把自觉保持整洁干净刻入城市的性格,必须从心开始洁癖。

【中国文旅网版权声明】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站所有,如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文旅网"或"www.cctn.cn"并附文章链接,须确保文章的完整性不得更改曲解原意;摘录和转载的第三方内容,本站无法保证其真实性,亦不代表本站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属原媒体及作者,如有版权异议请联系我们予以删除。

相关推荐
驭光而行 · 聚势启新2024光影演艺产业论坛一、论坛背景2023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电总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视听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发展数字舞台和智慧文博视听系统,聚焦视听科技与文化创意融合应用,发展运用LED屏、投影、虚实互动、裸眼3D、AR呈现和专业音响等技术产品的视听系统。光影演艺作为文旅夜游产业的重要组成,融合了声、光、电、...
伴随城市休闲旅游的不断升温,“沉浸+”的边界不断向文旅行业拓展,作为城市日常人流最集中的地方之一,拥有公共性、趣味性、文化性、开放性、生态性等众多属性的城市公园正逐渐成为夜间文旅布局的新热点。2023年金秋十月,福建省三明市与阳光媒体集团联手打造的沉浸式文旅新作《灵境·麒麟山》即将在三明市的“岁月客厅”——麒麟山公园进行试演。作为一份以城市公园为载体创新文旅消费场景的新鲜样本,该项目将如何打...
消费券分商旅文体消费券和汽车消费券两类,其中商旅文体消费券共64.5万张,总计4500万元。  6月14日,河北省承德市政府召开的“全承钜惠”惠民促消费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为进一步激发消费活力,营造消费氛围,促进消费回补,拉动消费增长,承德市将于6月18日至30日期间,在全市范围内投放价值5500万元惠民消费券。  据悉,消费券分商旅文体消费券和汽车消费券两类。其中,商旅文体消费券共64.5...
目前全球超过60个国家没有旅行限制或入境要求。进入2022年,随着各国在出境游政策上的不断努力与探索,全球旅游业局部升温的趋势越发明显。6月7日,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称,国际航空业正在快速复苏。2021年,国际旅行仅占2019年疫情前水平的25%,但今年一季度这一比例已恢复至48%。欧洲、北美和拉美的国际旅行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的60%。不过,目前亚洲地区仅恢复到2019年疫情前水平的...
快讯

快讯

副标题

03/05

2024

02/04

2024

11/17

2023

09/17

2023

07/03

2023

06/18

2023

06/15

2022

06/15

2022

06/15

2022

06/15

2022

06/15

2022

06/15

2022

06/10

2022

06/10

2022

06/10

2022

06/10

2022

06/10

2022

06/10

2022

06/10

2022

06/10

2022

文博

文博

副标题

户外

户外

副标题

人物

人物

副标题

乐园

乐园

副标题

活动

活动

副标题

业务邮箱:info@cctn.cn    京ICP备2021027040号-1

Copyright © 2024 China Cultural Tourism Network All Rights Reserved

微信公众号

微信在线客服